早期的交趾陶作品,主要還是以寺廟的裝飾為主,人物 / 小品 / 花卉 / 祥獸 / 人物騎馬,有時也分開來製作,等燒成後安裝時再行接合,作品以小件居多,而大件者也都是分割燒成再接合,主要的原因還是出於設備的簡陋,窯爐太小,而作品總是讓人有易碎的感覺,這就關係到燒火的溫度與陶土的問題,這其中也包含著作廟師傅對作品的態度,因作廟師傅僅注重在作品的外型,動態的表現,更重要的是外表的色彩是否亮麗美艷,保存問題則是沒有太重視,但這也難怪,以往台灣寺廟的整建與翻修的週期,其實也只有20至30年之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