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趾陶它是民間藝術的一部份,從早期的廟宇躍下,走入人間,更走入人們的生活,更還可幽遊於現代建築或廟宇牆頭之間,巳成為一項很具有代表台灣本土特色的藝術品。

1.保存:
早期的交趾陶巳很稀少,原本他的功能是廟宇的裝飾者居多,而在材質的管理上並不那麼嚴謹,故而易碎,保存玩賞較為擔憂,故建議以錦盒包裝,也是一種保護;而現今的交趾陶,在保養與保存上較為容易,在經過現代的研究改良,及溫度的提昇,陶土原料的選擇造型功能的考慮,都有很大的進步.故收藏或賞玩,保存都很容易。

早期的交趾陶作品,主要還是以寺廟的裝飾為主,人物 / 小品 / 花卉 / 祥獸 / 人物騎馬,有時也分開來製作,等燒成後安裝時再行接合,作品以小件居多,而大件者也都是分割燒成再接合,主要的原因還是出於設備的簡陋,窯爐太小,而作品總是讓人有易碎的感覺,這就關係到燒火的溫度與陶土的問題,這其中也包含著作廟師傅對作品的態度,因作廟師傅僅注重在作品的外型,動態的表現,更重要的是外表的色彩是否亮麗美艷,保存問題則是沒有太重視,但這也難怪,以往台灣寺廟的整建與翻修的週期,其實也只有20至30年之譜。

1.採集陶土:
交趾陶主要原料是陶瓷土,而台灣較有名的陶土有鶯歌/大楠的黑土苗栗灰土/南投黃褐土/北投土/金門瓷土等,但各有其特性,而我習慣上比較喜歡用大楠黑土與金門瓷土,“大楠黑土可塑性很好,很適合手捏與雕塑,而金門白土則是很好的一種高嶺土,其含沙量不超過百分之五,是很標準的瓷土礦。

第 1 頁,共 2 頁